殡葬礼仪知识doc
2024-12-07 11:18 作者:小编
丧事礼仪知识-概述(一)死亡和殡葬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生生死死是人类社会新陈代谢、一代代衍生发展的自然规律。人类每天在迎接新生命诞生的同时不得不面临另一些生命消失的悲哀。如果说一个人的生是偶然的话,那么,死却是一种必然。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死亡是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虽然促成死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自然死亡:因生理的衰老而发生的生理死亡。病理死亡:因各种疾病不治造成的死亡。意外死亡:因受机械、化学、交通事故、天灾、战争等外来因素的伤害造成的死亡。推定死亡:因公民长期失踪并超过法定期限,由法院依法确定的死亡。死亡过程虽然在理论上可分为临床死亡和生物学死亡两个阶段,但最终都是以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停止并陷于不能恢复的状态才谓之死亡。人一旦不幸死亡,活着的人就应对死者履行殡和葬的义务。殡和葬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所谓殡是指悼念逝者的礼仪活动;所谓葬则是指人们对遗体或骨灰所采取的掩埋方式。殡和葬共同完成了丧事活动的整个过程。因此,殡葬是生者对于逝者的一种悼念方式和处理程序。(二)殡葬的一般程序丧家操办丧事会涉及到一些比较程式化的具体事项,也就是说,要办好丧事并非容易。不少家庭由于事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一旦事情发生了,往往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结果使伤心事留下了遗憾。
丧葬礼仪殡葬活动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换形式的。在100多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
。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生活活动的扩大使得原始人群逐渐被一种固定的生活集体所代替,出现了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在公社内部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没有贫富不均,每个成员地位是平等的。反映在殡葬问题上极为简单,如一个成员去世后,殡葬方法正如《周易系辞传》所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其大意为,远古时人死之后,后人不忍见死者遗体腐坏,于是就把尸体放在野地里,然后盖上树枝,既不挖坟墓,也不积土为坟,也不种树作标记,更没有丧期的规定,丧葬礼仪更是无从谈起。到了原始社会时期,在宗教迷信的影响之下,人们逐渐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于是人们一改过去没有亲人死后埋葬的习惯,就演变为死后对亲人尸体进行埋葬的习俗,当时的人们一般采用土葬的形式。据历史记载,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相对于先民们把死者置于野外而言,殡葬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当然它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古代婚丧嫁娶都是人生的大事,所以殡葬礼仪文化也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人类开始鬼魂崇拜后,葬礼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首先,为了讨好鬼魂并使之早日升天等,尸体就不能再简单地一埋了事了,而是要想方设法使之不受损伤、长期保存。最初是用麻一类的东西将尸体裹起来,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又发明了瓮KAIYUN网页棺、木棺、石棺等,不仅如此,棺材外面还要用木椁框起来,所谓“棺椁数重,积石积炭以环其外”。如唐代的《通典》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棺椁。”从文献上,埋葬行为是从“弃尸”到“野葬”,然后才出现掘坑而葬,这样KAIYUN网页坟墓便出现了。通常埋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