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信赖之选

KAIYUN入口:融新实验室数说第14期:看见·接近·拥抱:陪亡者走完生命终章的“摆渡人”-Kaiyun中国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殡葬动态 > 殡葬知识

KAIYUN入口:融新实验室数说第14期:看见·接近·拥抱:陪亡者走完生命终章的“摆渡人”

2025-07-23 00:36   作者:小编

  数字技术的迭代浪潮与大数据时代的纵深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构着新闻生产的底层逻辑。数据已成为现代新闻业不可或缺的“基础硬件”,新闻内容的可视化呈现也成为了新闻学子必备的专业技能。

  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由赵睿老师主讲的《数据新闻与可视化技术》课程立足行业前沿,系统聚焦数据新闻生产的业务流程、实践应用与技能培训,培养学生以数据为透镜解构社会议题,用可视化语言灵活表达真相的能力,将客观数据转化为紧贴时代脉搏的公共讨论,不仅展示了数据的力量,更彰显了新闻的温度与深度,深刻践行了数据新闻以服务公众利益为宗旨的出发点。

  据此,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官微重启《融新实验室|数说》专栏,持续展示同学们的数据新闻作品,连接真实与洞察的桥梁。期待与学界、业界同仁共探数据叙事的可能性,以可视化之力叩击时代命题。

  这是2022年12月,由快手纪实团队与故事FM依据真实的人物采访,共同出品的短剧《入殓师》中,主人公“考拉”误打误撞入职殡仪馆后的经历与体验。不同于考拉,也有不少行业小白自愿投身殡葬行业,主动与逝者及其家属打交道。

  毕业于青岛电影学院摄影专业34岁的刘钊,受《入殓师》、《人生大事》等电影的影响慕名而来。虽然他之前并没有学过相关专业知识,也没有亲身接触过死者,但通过上岗后的培训与实践,他现在已经成为“行业全能”。他说:“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人生的终点,我希望每个人的人生终点都能体体面面。”23岁的李佳丽,则为了和父母赌气,辞去原本的酒店管理工作,来到殡仪公司为逝者整理仪容、穿寿衣,并不时跟他们“说话”。

  据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8~2022)对全国15个省份30个地市150家殡葬服务机构进行的调研显示,近七成的受访对象为专科及以上学历,且不少殡葬服务人员所接受的专业教育与“殡葬”相关性不大,占据了70.8%的较高比重。

  通过检索和整理相关资料,我们发现,自1995 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填补中国殡葬职业教育的空白以来,截至目前,全国仅有10 余所院校开设殡葬相关专业,每年培养殡葬专业学生数量总计1200人左右,且主要集中在华中及东部沿海地区。

  2024年6月,民政部直属的唯一一所本科层次高等院校——民政职业大学,才开始向社会公开招收全国首个殡葬职业本科专业(现代殡葬管理专业)学生。

  这与殡葬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相关企业的不断扩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行业的需求量是非常大”,毕业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小茶表示。由于殡仪馆职工紧缺,她需要做礼仪、业务洽谈、防腐、缝合化妆到人事财务等多项工作,身兼数职。

  近年来,殡葬相关企业的注册量不断增长,市场规模正逐步扩大。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殡葬服务机构4474个,其中殡仪馆1778个,殡葬管理机构815个,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1761个,涵盖了9.1万殡葬服务机构职工和4.9万殡仪馆职工。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和火葬仪式的持续普及,殡葬服务需求更是只增不减。截至2023年,我国死亡人口达1110万人,人口自然负增长率升至-1.48%,意味着平均每3秒就有一个人在离世。据民政部和哈尔滨殡葬统计的数据显示,全国火化遗体数量已由2017年的482万具增至2022年的636.8万具,火化率高达61.2%。

  尽管不少代表性院校,包括被誉为殡葬界“黄埔军校”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院校开设的“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2022年的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达到九成左右,超出同届毕业生的总体水平。但仅靠每年1200余人殡葬专业的毕业生输送量支撑整个庞大行业的市场发展,显然无法解决一线技能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满足人们向往高品质生活的迫切需求。

  为进一步“看见“跨界殡葬职员的具体面貌,我们收集并整理了近年来媒体发布的有关跨专业、跨行业从事“殡葬”的人物报道40篇、个体案例60余件。数据显示,其中有20.8%的员工来自工学专业,25%的员工分别来自文学和艺术专业,33.2%的员工分别来自管理学、经济学、医学和社会学等专业,还有部分来自佛学、教育学和法学等专业的员工,学科类别多样、涉及范围广泛。

  在院校来源方面,我们特别关注到,毕业自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大学等985、211工程建设的双一流高校的部分员工。他们学历水平较高,且多为95后、00后“新生代”人群。

  根据入行前后的职业对照桑基图,我们还了解到,报道提及的殡葬服务人员中,21.4%的人曾是企业职员,17.8%的人来自设计师和公职人员行列,12.5%的人曾是商贩,还有不少转行自工人、司机、销售、媒体的员工,职业工种多元,男女比例较为平均。入行后,他们也从事着各式各样的殡葬细分工作,包括较为常见的殡仪公司和殡仪馆工作人员、火化师、殡葬师等岗位,以及殡葬企业培训师、殡葬礼仪师和宠物殡葬师等新兴职业门类。

  这也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一个完整的殡葬流程,涉及的职业工种亦是繁杂多样的。目前,中国殡葬服务的细分产业主要分为殡葬服务、遗体处理、墓地服务以及其他产品销售和服务等四大门类。

  我们通过抓取并分析近一年来殡葬人才网发布的474条岗位招聘帖,发现从参与遗体接运的出纳、抬灵人员、收殓师、礼宾、司机和乐师,到进行遗体处理的化妆师、防腐整容师、入殓师,再到规划和举办丧葬仪式的殡葬礼仪师、司仪、主持、葬礼殡仪师和负责火化或埋葬的遗体火化师、落葬礼仪引导员、墓碑设计师,以及提供后续服务的殡葬服务管家、守灵管家、售后专员等,一整套服务下来,至少需要10余人的参与,更不用说背后维持行业经营与运转的大量工作人员。

  在此基础上,我们搜集并梳理了近八十篇有关殡葬服务人员的报道推文,以进一步了解他们从事该行业的原因。数据显示,21%的从业者是受家人影响选择这一行业,18%的从业者是出于这一职业崇高的使命感,14%的职工受媒体影响关注到该行业,并由衷地向往这份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还有18%的从业者以为殡葬行业准入门槛低,且享有“天价收入”,慕名而来。

  中考前,爷爷突然去世。我第一次去殡仪馆,看着熟悉的爷爷火化后成为一把白灰,内心感到悲痛而凄凉的同时,对护送爷爷体面走完最后一程的殡葬师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高考之前,外婆的离世,让我关注到殡葬这个行业。后来,我看到讲这个的电影,我觉得成为殡葬师很有意义。

  小时候,我在河边看到一具淹死的尸体,对遗体整容产生兴趣。但因为我理科成绩不好,当不了法医,就觉得当个入殓师KAIYUN网页也可以。

  近年来,随着殡葬业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网上又开始蔓延“殡仪馆高薪”的传说,类似“女子在殡仪馆上夜班日赚1600元。”“上海殡仪馆招聘扛尸工月薪48000元。”的消息已经屡见不鲜。从“晦气”的偏见与歧视,到“神仙工作”的高新鼓吹,这些极端的标签叠加,似乎让逐渐走出隐匿空间的殡葬从业者,又陷入一团阴霾。

  据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8-2022)统计的殡葬服务人员工资收入情况,可以发现他们的普遍薪资区间集中在3000元至5000元。在很多城市,这一数字被认为是较为一般的薪水水平。据了解,其中经常被鼓吹为高薪职业的火化师和收殓师,实际的平均薪酬也仅为6000元和5333元。22岁的入殓师郭艳就表示,“只拿底薪的话,我在广州待不下去。算上提成也只能拿六七千的工资,现在还住在员工宿舍。”

  而职工薪资情况的差入,一部分原因是因地而异的。福建省民政学校(中专)殡葬专业老师林福同称,“以前有报道说转正之后基本工资五六千打底,并不算普遍。还要考虑地区差异,大部分地区,可能只是略高于当地白领的平均薪酬。”

  通过观察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8-2022)所调查的殡葬服务人员在各省市的薪资分布情况,我们了解到,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及以上,而在吉林、河北、河南和安徽等省份,该收入占比仅有1%至2%左右。更令人惊讶的是,辽宁省几乎没有职工有6000元以上的薪资收入。可以说,想入行,其实并不容易。

  很多殡仪馆的事业编制岗位,如专业技术岗、管理岗和工勤技能岗等,往往要求专业对口,或者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人士参与报考。

  通过梳理开设殡葬专业的各个院校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我们了解到,该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殡葬心理分析、周易知识、殡葬法规和丧葬习俗等多学科知识的同时,经过应用设计、遗体收殓、文书写作等各项实训任务的磨练,提升技术和服务方面的实践能力,以达到提供专业服务的标准。

  此外,在殡葬服务机构方面,据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殡葬人才网发布的474条招聘帖显示,从遗体火化师、礼仪师、花艺师等个性化服务岗位,到入殓师、殡导师、殡仪工作者等综合服务岗位,招聘单位主要招收初中及以上学历的人群,其中大专学历要求比重较高,部分企业岗位开始吸收具有本科学历资质的人群,并要求应聘人员有1年或2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

  不仅如此,有些企业岗位甚至在性别和年龄方面也开始出现明确要求。如礼仪师、殡葬服务员和抬灵人员等岗位,最高年龄限制为45岁,其中遗体火化师和礼兵等特殊岗位,年龄要求更为年轻化,只招收30岁以内的应聘人员。

  也就是说,那些在其他行业遭遇裁员,或者在中年阶段主动谋求职业转变、渴望投身殡葬行业的人,可能由于经验或年龄限制,被无情地挡在门外,失去进入该领域重新发展的机会。

  其实,除了“晦气”和“神仙工作”的标签叠加,殡葬服务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还面临着不少这样、那样的职业误解和难题。据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8-2022)统计的数据显示,24.87%的受访对象表示经常遭受非难或不理解的情况,仅有2.36%的受访对象称自己从未遇到过类似困难。

  据此,我们基于前文所提及的80篇媒体报道,分析并总结了殡葬服务人员遭遇的职业困境。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15.8%的殡葬从业者认为这份工作缺乏亲人的认同和理解。

  31岁的王洪博说:“得知我放弃本科学习的商科专业,转而去学殡葬技术的消息,父母切断了我所有的经济来源,希望我能回心转意。那时候,我一分钱都没有,就在外面打了两个月工,攒了7000块钱,然后自己跑去找师傅学。”从互联网企业转行而来的小林也表示:“当时面试殡葬公司简历没收好,被我妈发现,她问我为什么投这样的一家公司?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她拒绝和我说话,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在亲朋好友前炫耀我。”

  同时,还有14.2%的从业者认为遭受到职业歧视,甚至有近27%的从业者认为这份职业已经造成了社交和生活的障碍。不能随意说“再见”、不主动与人握手、不轻易出席朋友的喜宴……说不清是自愿还是被迫,但这些已成为许多入殓师的生KAIYUN网页活法则。甚至有时候,他们的子女也会受到波及。“怎么在那么恐怖的地方工作”“你女儿身上会沾染阴气”“看到你女儿就怕”。2019年春节前夕,广西百色实验小学一名教师在学生家长微信群里,公然歧视在殡仪馆工作的家长及其孩子,引发了当时广泛的社会讨论。

  而其中尚未结婚生子的部分殡葬服务人员,还遭遇着婚恋难题。王洪博说,他没有自信去找殡仪行业外的女孩,他不是没有试过,但那个女孩直接告诉他:“我接受不了你每天碰完他们再摸我。”加之领导的高要求、丧亲者的极端情绪和人际关系复杂等因素的叠加,有15.8%的殡葬服务人员表示面临情绪压力和心理恐惧的困境。

  他们常常需要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连续作业,比如在处理突发大量死亡事件时,可能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更久。而且,他们的工作时间不固定,夜班、节假日加班更是家常便饭。这种不规律的作息和高强度的工作强度,对他们的身心都是极大的消耗。据《贵港市殡仪馆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殡仪馆工作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同地区的医院工作人员,主要表现在焦虑、抑郁等方面。并且殡葬师个性越内向,则其焦虑、抑郁的程度越严重。

  在生命的终章,殡葬行业的工作者们,如同温柔的守护者,肩负着为生者带来慰藉、为逝者带来宁静的神圣使命。

  他们是穿梭于哀伤与希望之间的使者,用双手编织着对生命最后的尊重与礼赞。尽管这个行业常常被社会的偏见所笼罩,被家人的误解所困扰,甚至面临着各类感染的潜在风险,但在这重重阴影之下,却绽放着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芒。

  每一次家属发自内心的感谢,每一滴因慰藉而流下的泪水,都是对殡葬师们无声的赞歌,更是他们坚守岗位、勇敢前行的不竭动力。

  在这份孤独而炽热的坚守中,殡葬师们以他们的专业与温情,为每一个灵魂的旅程画上圆满的句号,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对生命的最高敬意。

  “如果离世之人会化作天上的星星,那殡葬师就是种下满天星辰的人。”电影《人生大事》这样描述殡葬从业者。

  死亡,这个亘古不变的宇宙之谜,它在人间的舞台上,总是伴随着无尽的留恋与深深的遗憾。在这片被哀愁笼罩的领域,殡葬从业人员以其细腻的笔触,将人们对逝去亲友的最后祝愿,镌刻在那些庄重而微小的仪式之中,构筑起一座连接生与死的桥梁。

  这一伟大的行业,值得我们更多的尊重与理解。近年来,随着生命教育的普及和行业认知的不断深化,公众对殡葬从业者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传统回避态度得到一定改善。

  通过分析微博话题讨论,我们发现,公众对殡葬行业及其从业者持正向或中性情感趋向的比重占据63%,态度倾向有所好转。此外,我们还抓取了“殡葬”相关的微博评论,发现网友提及更多的也是“伟大”、“尊重”等正向关键词。人们开始尝试理解并尊重守护灵魂最后一程的“摆渡人”。

  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公众情感态度的转变尤为明显,网友们以轻松且幽默的态度讨论这一职业,有人戏称,“这份工作太适合我了,完全不用与人打交道。”还有人发出疑问,“(棺材)里面可以铺些拉菲草吗?这样更像是一份精心包装的礼物。”

  除了普通民众的态度转变,官方对殡葬行业的关心和关注也在不断增强。一方面,多个省份积极推动对殡葬行业从业者的教育和培训。活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普及,还涵盖了心理疏导,旨在保障殡葬从业者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感压力和挑战。

  另一方面,芜湖民政局为代表的许多地方殡仪馆社工站还开展了对当地群众的科普活动,安排市殡仪馆社工站的工作人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全面细致地向群众讲解从遗体接运、遗体处理、预约火化到告别仪式、骨灰安置等各个流程的丧葬知识和所需的相关证件手续,帮助广大群众能够在面对生命终章时,更加从容不迫,明确知晓应如何妥善处理相关事宜。

  同时不可否认,近年来,媒体尤其是影视剧在塑造公众对殡葬行业认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百度数据显示,以殡葬行业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数量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这些作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使得殡葬工作从边缘走向了主流视野,让我们更了解和贴近他们的生活。

  人生是一程注定开往死亡的列车,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告别,又怎样离开,旅途中的爱与温暖,才是意义所在。而作为殡葬从业人员的他们,是记忆的守护者,是情感的传递者,用每一次的仪式,每一次的告别,将生者深沉的思念和无尽的祝福,化作一缕缕轻烟,穿越生死的界限,抵达彼岸。这些仪式不仅承载着逝者的遗愿,更承载着生者未竟的话语和未了的情感。

  他们用双手和心灵,为每一个生命的终章绘制出一幅幅庄重而温馨的画卷。在这些画卷中,有泪水,有微笑,有告别,也有重逢。他们的存在,让死亡不再是一个冰冷的终结,而是一段旅程的开始,一个故事的延续,一个永恒的传说。在他们的努力下,每一个生命的离去,都变得不再孤单,每一份思念,都找到了归宿。

  让我们以目光的敬意,心灵的贴近,和怀抱的温暖,回馈在生命边缘播撒光明的使者。愿这些在寂静中的“摆渡人,同样被世界的温柔所拥抱,被理解的阳光所照耀。

同类文章推荐
2024年宠物殡葬师考试知识梳理试题及答案docx
KAIYUN入口:融新实验室数说第14期:看见·接近·拥抱:陪亡者走完生命终章的“摆渡人”
职业本科会成为今年高招热门吗?
KAIYUN:开封技术合同律师
KAIYUN入口:2025上海城乡养老金新政:基础养老金或达1580元月多政策升级
KAIYUN入口:临灾不乱安全“童”行光山县司马光外国语小学举行防震安全应急演练

咨询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