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豪宅不香了?76万一平米墓地遇冷“福寿园”神话跌落神坛了
2025-07-26 17:36 作者:小编
有人说,这不是埋骨,是“上岸”,也有人感慨,辛苦一生,最后连个落脚地都要拼尽全家积蓄。
更讽刺的是,把墓地炒成商品的,不是地产商,而是福寿园,一家靠殡葬上市的企业。
在上海,一块高端墓地价格堪比黄浦江畔的江景房,一平米76万的价格,让许多中产听了都要倒吸一口凉气。
从临终关怀、遗体处理、仪式筹办、到陵园选址、墓碑设计,再到后期纪念服务,全都可以打包定制。
不仅定价高,还特别上档次,讲究美学、文化和情感,甚至还有AI纪念馆、数字追思功能。
谁也不想在送别父母时显得掉价,可现实却是,很多人连一块像样的墓地都买不起。
在县城,几万块是起步价,一线城市,十几二十万打不住,而福寿园不只是靠这些高价位活着,它靠的是早期的市场眼光。
早早圈地、跑马圈资源,趁着老龄化到来之前,把墓地当成稀缺资产储备,结果还线
福寿园上市的时候就已经储备了不少土地资源,等到需求爆发,它靠着庞大的供给和文化包装,轻松拿下市场话语权。
打着人文纪念、绿色生态的旗号,设计出一座座像公园一样的陵园,墓碑雕刻讲究、服务人员西装笔挺、仪式一板一眼,仿佛在参与一场高端的送别。
他说得不假,很多人花不起一套房的钱,却咬牙也要买下一块墓地,哪怕日子过得紧巴,也觉得不能亏待死去的亲人。
更可怕的是,这种商业运作方式已经不止存在于大城市,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公墓价格也在悄然飙升,死不起变成了许多家庭的共同负担。
福寿园的利润腰斩,墓地销售数量不及预期,营收虽然还有20多亿,但已经从高峰期滑落。
那些曾被“情怀”打动的人,现在更愿意选择树葬、海葬、花坛葬,甚至直接把骨灰寄回家。
在网络上,关于不办丧事、不买墓地的讨论越来越多,大家逐渐意识到,告别不一定非得铺张浪费,纪念不等于堆钱买尊贵。
KAIYUN网页lity=80&type=jpg />
推动节地生态安葬,鼓励建设公益性公墓,要求基本殡葬服务纳入保障体系,目的是让“死”不再是一笔奢侈开销,而是一种基本的社会权益。
福寿园试图跟上趋势,开发线上祭扫、数字纪念馆、AI“数智人”等概念,可尴尬的是,这些技术炫酷归炫酷,真正的用户并不感兴趣。
丧事这件事,不是看起来有多前沿,而是要让人内心得到安慰、情绪被妥帖安放。
归根结底,墓地到底该不该那么贵?或者说,死去的人,是否也有“平等安息”的权利?
在目前的市场结构下,像福寿园这样的大企业拥有了行业话语权,定价自由、土地控制、服务打包,全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过去,丧事是邻里乡亲之间的相互帮扶,是一次告别,也是一次集体情感的释放。
如今,殡葬被打造成一种高端消费品,拼的不是哀思,而是钱包。这不是进步,是走偏。
我们当然不否认殡葬行业商业化带来的效率和专业性,它确实让不少家庭在伤痛中少了一些混乱与无助。但商业化不等于逐利到底,如果这个行业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昂贵,那它最终只会失去人心。
福寿园的未来,不在于它还能囤多少块地、还能炒出多少噱头,而在于它是否能重新理解服务的含义。
当下的殡葬业,需要的不是更多的AI仪式感,也不是更豪华的墓碑,而是一个回归初心的机会。
让普通人可以体面地死去,不是攀比,也不是亏欠,而是以合适的方式说一声再见。
一个文明社会,应该让送别这件事变得简单、真诚、而又有尊严,让人安息,也让人安心。
害死6名大学生的公司安全问题很大!连新华社现场采访视频里都全是安全问题!
现场画面!韩国工人将外籍劳工挂在叉车上并嘲笑引众怒,李在明发声:看完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突发疫情,已外溢多地!最新通报:确诊已超4000例...上海地区有必要加强防护吗?
中国男篮官宣裁掉2人:徐昕刘金雨离队 暂时还剩15人+仅两内线决战被弃用 飞翼遭大逆转近6战5败
小米 REDMI 15 手机渲染图曝光:高通骁龙 6s Gen 3 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