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理论与方法》9第四章第二节丧葬民俗ppt
2025-04-08 18:37 作者:小编
我们所说的丧葬习俗就是在一个人生命终结之后,其亲属或者其他相关人员围绕着死者进行的处理尸体、哀悼、评价的一系列仪式。《辞源》上解释为“居丧和举办丧事的仪节”。
在1933年发掘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下室有墓葬的遗存,发掘出土了完整的头骨三个,以及头骨碎片,下颌骨,体骨和一些零星的牙齿。死者的身体下面铺撒着红色的赤铁矿粉,随葬以燧石石器,石珠和穿孔的兽牙等物。这表明山顶洞人似乎已经有了最初的精神信仰了。据证实,在死者的身体下面铺撒赤铁矿粉,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葬俗之一。
在母系氏族社会内部,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一氏族的成员,不仅生前生活在一起,死后仍然要埋葬在一起,这样,便出现了统一的氏族公共墓地。随葬品共享。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氏族成员之间贵贱的进一步分化,出现了木椁、玉琀、陶礼器等随葬的大墓。
从当时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考古发掘来看,丧葬礼仪已经初具雏形,属纩、三月大殓、饭含、棺椁制度、明器制度等都已出现。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已向系统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周易系辞》
战国时期,丧葬礼俗的特色,在于强调伦理秩序的充实和道德架构的建立,故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也变得十分繁复。
“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墨子节葬下》
“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礼记王制》
丧葬礼仪大体上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丧葬礼仪制度,而且趋于隆重化。贵族大墓多土坑竖穴木椁墓,沿用旧的丧葬礼仪,讲究棺椁礼器制度。墓主人上下等级秩序森严,不得逾制,而且墓中随葬品组合是以礼器为主。另外墓中有大量珍宝器皿食物等,品类繁多。西汉中期以后,随着儒家思想对人日常生活的制约,以伦理为基础的丧葬思想广为传播,象征生前居住场所的墓室、陶制明器、佣开始大量出现。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殓以时服,KAIYUN网页无藏金玉珍宝。”
《民俗学理论与方法》9第四章 第二节 丧葬民俗 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